“这个项目是一次启蒙。”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策展人葛千涛这么说。他认为,城市化给中国乡村带来了美学上的极大破坏。由于在文化上没有主导权,乡村只能够效仿城市的标准化美学。比如当谈到要做民宿招牌时,当地人的第一反应是要做成“东方明珠”式的炫目灯光;又比如,小乡村中建起的许多格式化、大尺度的五层楼排屋,其立面装饰往往使用大量马赛克贴面砖。“中国的乡村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这是当今建筑师、规划者,尤其是决策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葛千涛觉得,乡村应该遵循古人的智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于是,国际竹建筑双年展项目提出了对乡村未来“在地”的思考,用当地的材料建设当地人自己的家园。
基因之桥通往乡村的未来
宝溪乡处在在浙江省最南端的龙泉市西陲,竹木茂盛、山高涧深,从上海开车要九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闭塞的交通限制了它的经济发展,但也保护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由此绵延的龙泉青瓷文化脉络。在宝溪,有11座古龙窑安卧于山峦溪水之间。2008年,葛千涛在探寻龙泉瓷的过程中邂逅宝溪乡,而在与建筑师杨旭关于乡土建设的交流中,“竹建筑”这一想法挥之不去。几经努力,他与龙泉市政府谈成了合作。
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从策划到落地建成,耗时四年半。“我们把双年展看作一个在地的社区建设,因为它以竹建筑为载体,也会让这个偏远地方吸引很多人。”葛千涛反复强调竹建筑双年展的主题——“场所精神,乡土建设”,而“在地性”也是此次双年展的一个开创性定位,它是依据当地的天然材料、地形、地貌进行的具有动态学术价值的建筑实践。他说:“过去我们熟知的双年展都是在一个个‘盒子里’举办的,比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都是在建筑内部做的,有着瓶颈和局限。这些博览会、双年展都是在西方美术体制下建立的。今天,在国际化视野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文化自信。当我们意识到这种展览体制有问题时,能否想到一种解决方案,可以做得更好,这是这个项目的一次启蒙。”
国际竹建筑双年展通过11位国际建筑师的创意,构建起一个以竹为载体,包含当代青瓷艺术馆、竹产品设计及研发中心、陶艺家工作坊、公共陶艺工作坊、水碓(瓷土制作体验馆)、青年旅社、艺术酒店、设计酒店、低能耗示范竹屋和接待中心等共16座单体建筑构成的当代乡村的新人文“地景”。
葛千涛为展览设计了一座双螺旋竹桥。双螺旋结构的灵感来自于基因图,桥的一侧是新生的建筑群,一侧是古老的村落,一座桥连接起过去与未来,提示人们去寻找自身的文化基因。葛千涛回忆,这座桥当地原本想做成古代的廊桥,但遭到了建筑师们的一致否定。“历史可以穿越,但没法复制。寻找中国的文化基因,并不只有复古这一条路。”
那些建筑好像从土里长出来的
这些建筑的基因来自于当地,来自于竹子中。葛千涛认为,竹是唯一具有精神、文化、艺术属性的建材,为何不能把这种精神属性和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竹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建筑材料,三至四年即可成材。“任何东西都要找一个支配力,我们的支配力是创意加竹,所有的建筑师都喜欢竹,西方已经有不少建筑师和设计师以竹为媒介来创作作品。另一方面,丝绸、陶瓷的发明都是中国的智慧,但现在话语权都在欧洲,不能让竹子也步此后尘。”
竹建筑双年展始终都在强调“在地性”,即因地取材,以竹材、石材、夯土、垒石、匣钵、瓷片为媒介,釆用乡民所熟悉的“低技术”进行“可持续的乡土建设”。“因为低技术,当地人可以参与到技术的操作中来。如今当地在建的几家民宿,学习采用我们的营建方法,这也是文化的反哺。他们还把原来的马赛克墙换成木板,这是一种审美的改变。”
“在地性”也决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用最适合的呈现方式尊重当地原住民的文化和当地的自然生态,就像古代的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葛千涛觉得,要建立文化自信,对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非常重要。建筑师必须非常谦卑地认识在地的文化,而不是主观式、殖民主义式的文化侵入。
竹建筑双年展从奠基那天起就已经开幕了,并且“永不落幕”,16栋建筑会永久留在这里。从项目开始到现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已超过五万。随着9月28日展览的开幕,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世界各地涌入宝溪。
古人认为,凤凰非竹实不食,吹起竹箫,可以引来凤凰。如今,因为竹建筑,偏远山村开始被世界关注。参与此次项目的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曾断言,中国在乡村做这样的双年展,它的意义远远超越双年展本身。“它已经成为一个新农村的大胆实验,并向世界发出声音,展现出了中国未来乡土建设的希望。”葛千涛说道。
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
时间:9月28日起
地点:浙江丽水龙泉宝溪乡溪头村
编辑邮箱:ljnjf@163.com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图片编辑:雍凯 |